魁閣塔位于昭通市巧家縣城南部魁閣梁子,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歷經200多年風雨侵襲,不幸毀于上世紀60年代。2010年3月,巧家縣動工重建。次年10月,沉毀半個世紀的 “魁閣寶塔”恢復重建竣工,重現風姿。
巧家,古稱堂瑯,史見于先秦,建置于秦漢,是彝族主要發祥地及彝族“六祖分支”之地,因巧家堂瑯山古彝族先民參與創造了三星堆和殷商兩大青銅文明,又有“堂瑯銅洗之鄉”、“世界白銅之鄉”美譽。
作為堂瑯文化重要地標的魁閣塔,與縣城大龍潭碧波相映,形成倒影,故名 “魁閣倒影”,堪稱巧家八大奇絕勝景之一。
魁閣塔原為文廟魁星樓,在早期,它詮釋著人們“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無限美好希望和奮發昂揚的文化取向,記錄著巧家人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光輝歷程。
新建成的魁閣塔,占地面積259.4平方米,建筑面積560.5平方米,塔高八層(其中地宮一層)33.683米,為柜架剪力墻結構,增有勤學浮雕,除門窗外,全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塔基為整齊的青條石,塔體下粗上窄,給人以莊重、大方的感覺。隨樓梯盤旋而上達塔頂,可一覽全城, 還可感懷李國柱等云南共產主義運動先驅在滇東北高原上響起的革命號角。
今天,被賦予著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內涵的魁閣塔,已成為金沙江流域多元文化中Z具代表性的一道文化景觀,它不僅延續了巧家人的美好文化愿望,也重現了巧家文化歷史之輝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裝機容量排列世界第二的白鶴灘巨型水電站的興建,巧家縣城也將隨之成為“金沙江畔明珠·亞熱帶湖濱旅游生態園林城市”,游客站在魁閣塔上,不僅可以遠眺連綿起伏的藥山山脈,還可俯瞰波光粼粼的白鶴灘巨型水庫,那時,“高峽平湖、江山如畫”的意境將猝然而生。如今,魁閣塔已成為巧家城市的重要標志,有人把魁閣塔稱之為巧家的“黃鶴樓”。